2019/11/02

正覺佛法名相辨正:「爾焰」是渴愛和惑亂?




1.  先看正覺同修會对「爾焰」的界定:

截圖是正覺同修會官網的勝鬘經講記視頻。




視頻的頭兩分半鐘是正覺同修會的「廣告」,之後是蔡正元老師的講述(全文附在文末)。

視頻中段,蔡正元老師開始解釋《勝鬘經》中的一個偈頌:

知一切爾焰,智慧身自在;攝持一切法,是故今敬禮。

蔡老師對「爾焰」一詞的前半部分解釋,節錄自蕭平實居士《勝鬘經講記》81-85頁,後面「那爾焰到底是什麼? 爾焰是印度話。。。 」並非出自蕭導師著作。

先摘錄其中的重點(全文請看文末):

爾焰是什麼呢? 爾焰在阿含中叫作渴愛,就好像口渴的時候貪愛清水一樣。 很多人學世間法的時候,心都無法安住下來,原因就是爾焰作祟;他們一心想要追求,可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,永遠都不能滿足...... 爾焰的範圍是很廣的,對解脫道的修行者來說,爾焰就只是外我所的貪愛、我見的存在,以及對自我及內我所的執著,這就是他們所有的爾焰。 但是對菩薩來講,過恒河沙數修道所斷的上煩惱,也都是爾焰。 但是這些爾焰,對一般學佛人來說是很不容易懂的。 因為沒有證悟如來藏以前,他們都不會跟這種爾焰相應。 佛法三乘菩提中的聖人所有的爾焰,可就沒這麼簡單了,因為太深奧了! 所以不容易瞭解。 聲聞聖人不能夠知道自己的爾焰,緣覺卻知道聲聞聖人的爾焰;而聲聞跟緣覺聖人的爾焰,菩薩也是能夠了知的;只有佛是具足了知一切爾焰,而且永斷一切爾焰。

【以下不是蕭導師著作中的解釋】

那爾焰到底是什麼? 爾焰是印度話,翻譯為所知;所知指的是心識所了知的境界,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就是爾焰。 「知一切爾焰」就是如實了知一切境界,對一切境界不會有迷惑,具有真實義的智慧能夠不被一切境界所障礙。 那什麼是一切境界? 一切境界有分世間和出世間兩種,世間境界指的就是蘊處界的一切法跟三界六道的有情。



2. 辨正:

問題一:「爾焰」不等於「渴愛」

查所有佛法字典和資料庫,《阿含經》並沒有將「爾焰」稱為「渴愛」。 蕭導師沒有提供參出處,其說法毫無根據。

不管查哪一本佛法字典,你都不會查到「爾焰」在任何經論等同渴愛或煩惱。 「爾焰」和「渴愛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
「爾焰」是梵語jñeya 之音譯,指所知、境界、智母、智境。 簡而言之,就是一切觀察的物件。jñeya 字根是 jña  ,以 jña 為字根的梵字,與「智」有關,沒有負面意思。

無著菩薩寫的《大乘阿毘達磨集論》卷7

又諸菩薩於所知境應修善巧,於諸方便應修善巧,於虛妄分別應修善巧,於無分別應修善巧,於時時中應修練根。 雲何所知境? 謂略有六種:一迷亂、二迷亂所依、三不迷亂所依、四迷亂不迷亂、五不迷亂、六不迷亂等流。
(CBETA 2019.Q2, T31, no. 1605, p. 692c11-16)

上文的「所知境」就是jñeya「爾焰」,迷亂或是不迷亂的境界(有為法和無為法,有漏無漏,五蘊涅槃)都包含其中,所以《勝鬘經》才說佛「 知一切爾焰」。

「渴愛」的梵語是tṛṣṇā, 經論中的定義是對欲(感官覺受)、存在和斷滅的貪愛。

蕭導師在《勝鬘經講記》中的解釋,將「爾焰」等同于廣義的煩惱,「我所的貪愛、我見的存在」,而且說「只有佛是具足了知一切爾焰,而且永斷一切爾焰」,其實完全錯解了這個名詞的意思。

佛智是從具足了知一切境界而來,斷除一切所知境,智慧從何而生?


問題二:「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就是爾焰」?

摘錄完蕭導師對「爾焰」的定義後,這位蔡老師說:「爾焰是印度話,翻譯為所知;所知指的是心識所了知的境界,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就是爾焰。 」

「爾焰是印度話,翻譯為所知;所知指的是心識所了知的境界」這一句沒有錯。

「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就是爾焰」這一句完全邏輯錯亂。

只有心識可以對境界產生妄覺(惑亂),境界如何對心識產生的惑亂?

境界是被觀察的物件,如何可以有惑亂? 眼識觀察明暗(境界),可以產生錯覺,明暗這個境界怎麼對心識產生錯亂?

邏輯上,既然這位老師承認爾焰=境界。

「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就是爾焰」這句話等於是說:「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就是境界」。

為什麼這位老師要這樣解讀「爾焰」?

蕭導師當初在其著作《楞伽經講記》及《勝鬘經講記》裡面,定義爾焰為渴愛,而不是所知境。 這位老師很可能撰文時自己去搜集資料,發現爾焰的意思是所知,所以找到一個牽強折中的辦法,將爾焰解釋為心識產生的惑亂,觀眾/讀者不細心根本不察覺這其中的錯謬。



3.  經論中「爾焰」的語境和意思

舉證1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9:「問已入第三地菩薩。 當言何相。 答當言于內獲得強盛奢摩他道。 由此證得爾焰光明。 」(CBETA 2019.Q2, T30, no. 1579, p. 737c8-10)

上文的爾焰若解讀為「渴愛」,要怎麼解釋? 即使解讀為「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」同樣不通也不妥。 爾焰此處是說三地菩薩通過奢摩他通達所知境界,進入四地。



舉證2::《梵網經》

《梵網經述記卷第一》:

「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十地向果。 一體性平等地。 二體性善惠地。 三體性光明地。 四體性爾焰地。 五體性惠照地。 六體性華光地。 七體性滿足地。 八體性佛吼地。 九體性花嚴地。 十體性入佛境界地。 」

(CBETA 2019.Q2, T85, no. 2797, p. 738b23-28)

《梵網經》上文是形容十地修行的證量,四地是體性爾焰地。 這裡爾焰如何解釋為「渴愛」或「惑亂」? 很明顯,爾焰是境界、所知、智的意思,沒有負面含義。

蕭導師在《勝鬘經講記》裡面說:「只有佛是具足了知一切爾焰,而且永斷一切爾焰。 」

倘若「佛永斷一切爾焰」,十地中的「四體性爾焰地」要怎麼解釋?


舉證3

楞伽經會譯比對各家譯本中,「煩惱」及「爾焰」在《楞伽經》是「煩惱障」及「所知障」的簡略寫法。 在其他經典中,「爾焰」也常被當作「所知障」的簡略寫法。

這裡必須注意一點:「爾焰」二字本身與障無關,不可混肴解讀。 所知障梵語為jñeyā-varaa,而「爾焰」jñeya只是指所知,包含有為無為一切境界。

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會譯》卷1:「知人法無我。 煩惱及爾𦦨。 常清淨無相。 而興大悲心。

〔魏譯〕「二無我清淨。 煩惱障智障。 有無不可得。 佛慧大悲觀。

〔唐譯〕「知人法無我。 煩惱及爾𦦨。 常清淨無相。 而興大悲心。

(CBETA, X01, no. 8, p. 236, a16-20 // Z 1:1, p. 224, a18-b4 // R1, p. 447, a18-b4)
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批註》卷2〈第二〉:

既又告雲。 為淨煩惱爾焰障故。 煩惱即惑障。 爾焰即智障。 淨此二障次第可入百八句無相法中。 至於分別諸乘及諸地相。 無不皆善。 如來如是善導。 猶如商主之導眾商人也。
(CBETA 2019.Q2, T39, no. 1789, p. 372a28-b3)


舉證4

《俱舍論疏》卷299 破執我品〉:「爾焰者。 新譯名所知。 舊譯名智母。
(CBETA 2019.Q2, T41, no. 1822, p. 804c7-8)



4. 總結


「爾焰」是一個語意簡單的佛法專有名詞,其定義看梵語就一目了然,與蕭導師所定義的「渴愛」和蔡老師的「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」風馬牛不相及。

網路資訊豐富。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CBETA已經增設非常方便的網路搜尋功能,為什麼蕭導師和正覺的親教師還會弄錯?

這類視頻播出之前,應該都經過親教師審稿,播出後,老師和明心菩薩都會觀看,那麼為何沒有一個人發現問題?

這個非常突兀低級的錯誤,在正覺的著作中還有不少。 指出來是想說明幾個問題。

我們在正覺看過不少類似錯誤(筆者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舉出一些討論)。 每次看到蕭導師的解釋與經論和梵語的原本定義有違,大家都儘量把錯誤合理化,找各種方法折中解釋,含糊處理。

其實佛法名相的定義都非常嚴謹,加上不同譯者選字用語有差異,懂得其中難度的人解讀時都非常謹慎,絕對不敢望文生義,隨意猜測。

我一直不理解,導師自稱玄奘再世,但是玄奘大師精通梵語治學嚴謹,如何會犯這種低級錯誤?

正覺極度輕視學者,但是為何治學如此疏漏?

蕭導師一再公開表示沒有人敢與他辯論佛法。 試問如果您是佛學界的學者,某人自稱大師解釋經論時竟然連梵語都不查證,您會與他對話? 尤其是當他們自以為證量高強,把您的知識說成一錢不值?

蕭導師和正覺的親教師,講經講課總是說外面的人亂說佛法,誹謗正覺,惡業深重要下地獄;教導我們「依文解義、三世佛怨」;而且禁止所有學員討論佛法,說這是侵犯親教師的職權。 可是這些到處流傳發佈的「三乘菩提」影音系列裡面的的錯誤,正覺為何從來不對學員和外界公開糾正澄清?

中觀和唯識法義都高度抽象複雜。 如果一個團體自稱人才濟濟,幾百人明心開悟,但居然連這樣明顯的錯誤都看不出來,試問這個團體所教導的佛法真的正確無誤?

上面這個視頻講解《勝鬘經》時不忘批評印順法師,但是這位蔡老師解釋爾焰的句子,不知為何與印順法師1951年出版的《勝鬘經講記》裡面的句子非常相似:

知一切爾焰,智慧身自在,攝持一切法,是故今敬禮。 」這是贊般若德。 爾焰是印度話,譯為所知,所知即心識覺了的境界。 眾生的心境是有礙的,僅能知道得少分。 佛智于一切境界,無不圓滿通達,所以說「知一切爾焰」。 大眾學者說:『一剎那心了一切法,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』。 所以通常說:佛有一切智,一切種智。

到底印順法師的解釋對,還是正覺的解釋對,讀者可以自己評斷。


5.「爾焰」的教訓?

正覺同修會流通的這個《勝鬘經講記》視頻,對初學佛的人來說,似乎頭頭是道。 加上佛像、佛經、身穿縵衣的說法者、美編營造出來的莊嚴氣氛,都很容易使觀眾對視頻內容生出信任和敬仰,一般人根本不會懷疑其中有如此重大的錯謬。

這個例子說明表相的欺騙性和誤導性。

不管一本書、一個視頻、一位大師給你的感覺多麼良好,都不要盲從迷信,必須自己客觀研讀比對考證,獨立思考。

我們在正覺學法,因為絕對信奉蕭導師和親教師的證量和判斷,讀導師的講經書籍都是跳過經文,直接看導師的解說,假設蕭導師講的一切都是絕對正確的。

出於這種信任,我們把自己應該認真去做的「聞法」和「思法」過程全盤交付他人,完全依賴正覺提供正確答案。

養成這種等待蕭導師「餵食佛法」的習慣後,絕大部分人都失去自己學習的能力和意願,而且除了導師的書,其餘資料一概不讀。

即使是離開正覺的人,不是馬上尋訪另一個大師,就是認為佛法太複雜,放棄修行。 絕少人願意重新下一番功夫徹底弄清楚佛陀的教導。

很多人看到這類錯誤的時候,都覺得難以置信。 正覺教團不是沒有高知識分子,怎麼可能犯這樣的錯,而且多少年過去似乎沒有一個開悟聖者察覺?

剛開始我根本不信蕭導師錯得多離譜,看了不知多少個錯誤後,不得不承認,我們學習佛法的出發點全盤錯誤。

佛法浩瀚淵博複雜,高度專業,但是我們極度低估佛學的難度,同時輕視學者和前人的考證對勘、認為正覺以外的人沒有親證,都不懂佛法。 因此從來都不看外面的書,把外界的佛學著作稱為「外道引文」。

二是,我們根本不敢懷疑蕭導師的任何說法,依人不依法,毫不客觀。 我們閱讀經論和他人著作時,都是帶著「導師的說法才正確」的預設觀點解讀一切,甚至有親教師公開說正覺要重新定義所有佛法名相。

堅持自己預設的立場和結論,其實就是對「我所」的執著。

正覺面對這種錯誤的時候,會這樣解釋:這些都是不打緊的小瑕疵,印順法師和所有外面的人,搞錯的是核心法義。 我們的如來藏密意不可挑剔,小瑕疵無礙正覺明心見性的偉大。

後續會分解析,正覺整個法義體系(和其密意)與正統佛法歧義所在。





資料:正覺官網上蔡正元老師的講稿:

各位菩薩:阿彌陀佛!

這一個單元,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平實導師所寫的《勝鬘經講記》〈如來真實義功德章〉。

上一集我們談到,勝鬘夫人她講這部經的時候,是從四住地煩惱以及無始無明煩惱兩方面來作比較說明的,所以她說的「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」,是指一念無明的四種煩惱,因為一念無明所攝的四種住地煩惱,都是跟色身及覺知心等七轉識相應的; 「難伏地」三個字說的就是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已經全部斷盡。 勝鬘夫人說這部經的目的,主要就是讓學佛人能夠知道佛菩提是含攝了二乘菩提,佛菩提不僅僅是二乘菩提解脫道的法義而已;所以單修解脫道只能成為阿羅漢,永遠都不可能成佛的。 這就是她講這部經的最主要目的,所以才會稱為「師子吼經」,才會稱為「一乘經」,才會稱為「大方便」的「方廣經」,原因就在這裡。

因此這一部經的本質,其實就是要破邪顯正;借著破斥錯誤的說法而顯示出真實正法的義理,這樣佛法的內涵就可以讓佛弟子如實的瞭解。 這是因為二乘聖人不懂大乘佛法,所以他們只講二乘法的解脫道;然而二乘法中的凡夫,不單只是愛講二乘法的解脫道,也很喜歡不懂裝懂來講大乘法的佛菩提道。 所以勝鬘夫人在佛的加持下,講出這部勝妙的經典,來破斥二乘凡夫所亂說的佛法。 佛法講的是成佛之道的佛菩提法,聲聞法講的卻只是《阿含經》中的解脫道,那只能讓人成為阿羅漢,不能使人成佛,所以只能稱為阿羅漢法,不能稱為佛法。 因此,勝鬘夫人這四句偈中的前兩句所說的四種過惡,講的必然是一念無明的四住地煩惱;後兩句講的難伏地,必然是指無始無明的煩惱已經全部斷盡,勝鬘夫人因此而恭敬禮拜法王釋迦如來。 如果有人對佛法跟阿羅漢法的分際不懂,那他就會將阿羅漢道當作成佛之道來解說,那樣的說法和批註都是完全錯誤的,也是完全背離佛菩提道的。

由這四句頌的內涵來看,顯然等覺菩薩也當不起法王這個名號,只有諸佛才能稱為法王。 所以等你開悟明心以後遇到藏密的上師,如果他是法王,你就可以問他:「解脫道所斷的三縛結以及我見,你有沒有如實瞭解呢? 」他雖然沒有如實瞭解,卻一定會說他已經如實瞭解。 其實他們都不是真的瞭解,因為他們都把離念靈知當作真如佛性,都是落在意識心上,沒有斷我見。 你如果問他:「如來藏在哪裡? 你既然是法王,應該已經成佛;而且你們也標榜即身成佛,請問你:佛地的功德在哪裡? 且不說佛地功德,我先問你:你的如來藏在哪裡? 」只問這個就夠了,因為他們都不知道如來藏在哪裡,怎麼可能有大乘佛法的見道智慧。

也許他會跟你狡辯說:「有,我有證如來藏。 就在我的中脈裡,那個明點就是如來藏。 」那你應該給他一棒,因為他根本就是以假亂真。 所以法王這個稱號,不管他們自稱為四大派法王,或是五大派法王,都是僭越的行為,那是天下第一等的大妄語,你給他一棒以後,就教他要懺悔。 他如果懂得懺悔,就有救;如果不懂得懺悔,就沒有救。 所以先問他:「你既然自稱法王......」或者說他的位階沒有那麼高,譬如說他叫作喇嘛或者仁波切、格西,「請問你:斷了我見沒有? 」只要先問這個,其他的以後再說;先看有沒有斷我見,是不是落在意識的粗心或細心,不管是一念不生、離念靈知、直覺、清楚明白,或是中脈明點,看看他們所修的法有沒有離開識陰境界或色受想行陰的境界,是不是以定為禪, 這是學佛人要有的基本知見。 可以事先判斷的是,他們一定都還沒有斷我見,因此法王這個名號是不能隨便使用的。

所以對法王這個名號,大家要有個基本的瞭解,特別是在《勝鬘經》講完以後,就不應該再讓一般眾生隨便使用法王的名號。 假使你有因緣遇到密宗的法王,你就要勸他把法王的封號取消掉。 你要為他說明,讓他們自己去取消,這樣你便救了他們。 如果他們能得救,菩薩道中,我們就多了一個伴侶,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事。

另外有一位已經往生的大法師,寫了《妙雲集》影響了很多佛弟子,他主張的成佛之道其實就是阿含佛法的聲聞解脫道。 他所說有關般若的道理,也都是用解脫道的緣起性空來解釋,而不是依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佛性來說,而且他所說的解脫道是離開了本際、實際的斷滅性質,因為他沒有證悟涅盤本際、實際的第八識如來藏。 既然這樣,他就無可避免的會被人家質疑:「你的意思,是不是主張佛跟阿羅漢是完全一樣的? 」他為了避免這個質疑,就另外作了說明:菩薩證得解脫果以後不入無餘涅盤,生生世世繼續在人間受苦受難度化眾生,功德圓滿所以成佛。 阿羅漢是死了就一定會入涅盤,所以不能成佛,所以佛跟阿羅漢不同,永遠不會入無餘涅盤,這樣就不是斷滅空了。

這就是寫《妙雲集》的這位法師所建立的理論基礎,他認為,釋迦佛的修證也是解脫道,阿羅漢的修證也是解脫道,實質上沒有不同。 有所不同的就是:諸佛成佛之前都有菩薩性,所以不取無餘涅盤,世世在生死中度化眾生,因為這個功德圓滿而成佛。 如果這樣的說法正確,應該佛所說的法就只有解脫道,不應該講到般若,也不應該講到一切種智。 而阿羅漢他們是沒有證如來藏的,依這位法師的判教,佛也應該同樣沒有證得如來藏;阿羅漢也沒有般若智慧,則佛應該也沒有般若智慧。 如果佛等於阿羅漢,那麼《華嚴經》中所說的五十二個菩薩階位又是從哪裡來的? 為什麼解脫道的修證圓滿以後,不管是阿羅漢或辟支佛都仍然不能證得這五十二個菩薩階位? 這就表示佛法有兩條路:一條是佛菩提道,另一條是解脫道;兩條路並行去修的才是菩薩所修的成佛之道,如果單修解脫道而斷盡我執的則是阿羅漢,單修因緣觀而成為辟支佛的則是緣覺道。 如果有佛在世的時候,所有阿羅漢雖然同時聽聞佛陀所說的因緣法,但仍然不能稱為辟支佛,只能叫阿羅漢。 在這部《勝鬘經》裡面,有針對這個部分的法義說明,大家應該要留意一下。

第二個偈頌【知一切爾焰,智慧身自在;攝持一切法,是故今敬禮。】(《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》)爾焰是什麼呢? 爾焰在阿含中叫作渴愛,就好像口渴的時候貪愛清水一樣。 很多人學世間法的時候,心都無法安住下來,原因就是爾焰作祟;他們一心想要追求,可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,永遠都不能滿足;所以有的人摸索了三、四十年,才決定要走上藝術的路,走工藝的路,走工程的路,走文學、美術、音樂、 科技等等不同的路,一般人在三十歲以前往往是摸不清楚的。 可是這一些人都共同有一個特性,他們共同的爾焰就是想賺錢,希望錢越來越多。 可是你問他:「賺了那麼多錢作什麼? 」除了日常生活所需,其他就不知道了,有了五百萬就想一千萬,有了三千萬就想要一億,只要錢越多就好,他不會設定有了多少錢以後,準備作什麼;只是希望越來越多,財產越多就好,這也是爾焰的一種。 等到後來遇到一些挫折,想一想: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。 所以開始想:只要心安就好。 可是等到他開始尋求安心之道,他又覺得悶得慌,心中一直想要抓個什麼法;但是到底要抓個什麼,他自己也不知道。

菩薩也有爾焰,菩薩一出生就開始想:「我到底生下來要幹什麼? 死了以後要到何處去? 」世間法中混來混去,已經五子登科,卻始終都不滿意;直到後來終於遇到佛法——原來我要的就是這個,知道這是他往世熏習過的,也是他生生世世都想要修學的,於是就一頭栽了進去。

聲聞人就是厭惡世間的爾焰,所以急著了脫生死,所以當他得到聲聞法的時候,就會很精進努力地降伏爾焰。 可是他們對爾焰的瞭解,其實很有限,只是知道一小部分而已;但是菩薩證悟以後知道爾焰的內涵非常多,從世間法爾焰的瞭解,進而尋求五明的了知;所以菩薩對解脫道的無明、佛菩提道的無明,也開始深入的瞭解,慢慢有次第的進修, 一分一分地斷除無明,最後才能了知一切爾焰。

爾焰的範圍是很廣的,對解脫道的修行者來說,爾焰就只是外我所的貪愛、我見的存在,以及對自我及內我所的執著,這就是他們所有的爾焰。 但是對菩薩來講,過恒河沙數修道所斷的上煩惱,也都是爾焰。 但是這些爾焰,對一般學佛人來說是很不容易懂的。 因為沒有證悟如來藏以前,他們都不會跟這種爾焰相應。

很多人打禪七名為修禪,其實都只是在修定,都是以定為禪,跟禪宗的「禪」實在沒有關系。 他們每天打坐,在打坐中希望不會有語言文字的妄想,不會有妄念。 努力修了許多年,經過千辛萬苦,後來終於可以一念不生;可是往往突然有一天卻不想再打坐了,沒來由的就是煩悶,就是不想坐。 按道理來說,可以一念不生、常住在離念靈知當中,應該身心會有輕安,是很喜歡打坐的,因為靜坐的滋味、定中的滋味已經出現了。 可是為什麼他有時候會覺得煩悶、就是不想坐? 當你問他:「你為什麼最近很煩,都不想打坐? 」他會說:「就是不想坐,我也不知道為什麼,我就是安不下心來。 」那這個也是爾焰,對他而言,這是莫名其妙的爾焰。

又譬如有人想要常住在二禪當中,卻住不了,因為常常會有一個妄念,一個連語言文字都沒有的妄念突然會跑出來,他就退回了初禪。 很努力再修,好不容易熬了半個鐘頭而進入二禪,沒有幾分鐘又跑出一個不知道什麼意思的念頭,讓他又離開二禪等至位,這也是爾焰。 他想要讓這個爾焰斷掉,就是斷不掉;所以他要不斷地去降伏,借著修定的方法讓自己的意根習慣不起任何妄念,最後才能常住在二禪等至位中,然後繼續往四禪進修。

那在四禪、四空定當中難道就沒有爾焰嗎? 還是有的! 所以經過一萬大劫乃至八萬大劫以後,當心中一念出生時,無色界天人就會下墮,這個心念也是爾焰。 這些爾焰全部都叫作一念無明;只要爾焰沒有斷就會有一念出生,色界、無色界的天人就得要下墮。 這些都屬於一念無明,但一念無明並不是只有這一些。 因此凡夫有凡夫的爾焰,修行人有修行人的爾焰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也各有他們的爾焰。 佛法三乘菩提中的聖人所有的爾焰,可就沒這麼簡單了,因為太深奧了! 所以不容易瞭解。 聲聞聖人不能夠知道自己的爾焰,緣覺卻知道聲聞聖人的爾焰;而聲聞跟緣覺聖人的爾焰,菩薩也是能夠了知的;只有佛是具足了知一切爾焰,而且永斷一切爾焰。

那爾焰到底是什麼? 爾焰是印度話,翻譯為所知;所知指的是心識所了知的境界,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就是爾焰。 「知一切爾焰」就是如實了知一切境界,對一切境界不會有迷惑,具有真實義的智慧能夠不被一切境界所障礙。 那什麼是一切境界? 一切境界有分世間和出世間兩種,世間境界指的就是蘊處界的一切法跟三界六道的有情。 「我」就是世間境界,不知道「我」的真相,就是爾焰;不知道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的真相,就是爾焰;不知道男女的真相,不知道一切眾生的真實相,這個就是爾焰;不知道財色名食睡的真實相,不知道汽車、房子的真實相,這個就是爾焰 ;不知道山河大地,不知道世間萬物,不知道三世十方的真實相,這個就是爾焰。 眾生因為不知道一切爾焰,不能如實了知世間境界的真實相,因此有迷惑,在世間境界中心出生了無明煩惱,有了貪瞋癡,造作了種種業行,因此不斷地在世間生死輪回;不知道這一切世間境界其實就是自己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流轉相, 誤認為心外有真實的法,誤認為心外有真實的人,誤認為心外有真實的萬物,誤認為心外有真實的境界,這個就是世間的爾焰。

那什麼是出世間的境界? 出世間的境界是指四聖法界,也就是三乘菩提的修證內容。 希望出離世間的修行人,不能如實了知三乘菩提,這也是爾焰。 這是指修行人不知道四聖諦、四正勤、四念處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的真實義;不知道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的真實義,不知道四禪八定、四無量心、六神通、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一切處觀的真實義;不知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真實義。

因為時間的關係,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,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。
阿彌陀佛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