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10/16

好文共賞:太虛大師《佛法總抉擇談》



──十一年十二月作──

昔基師既著《唯識料簡》,于《法苑義林》複有〈總料簡章〉之作。 頃獲讀竟無居士之〈唯識抉擇談〉,十之八九,與吾意吻合無間。 然以之專談唯識一宗,雖無不可,而置之佛法總聚中,則猶須為抉擇之抉擇焉! 故今之〈佛法總抉擇談〉,即對於竟無居士之〈唯識抉擇談〉而作。
今作〈佛法總抉擇談〉,將以何為准據而抉擇之耶? 曰:依三性。 蓋三性雖唯識宗之大矩,實五乘法之通依也,故今依以為抉擇一切佛法之准據焉。 而抉擇之先,當略明三性之梗概。
一者、遍計所執自性:其能周遍計度而倒執者,則六七二識煩惱相應諸心心所 【稱為「能遍計」】 也 。 其所周遍計度以倒執者,則于一切依他起法 (稱為「所遍計」) 周遍計度,不能適如其量,或增益之,或損減之,而倒執為圓成實也 【此處「圓成實」可理解為「真實、真理、實相、事實」義】。
雲何遍計所執? 謂計度彼依他起法(譬如一五蘊和合身心相續體),或增益之(增益有一獨立、自在主宰、恒常之自性或自體──「我」) ,或損減之(譬如計度此依他起五蘊法,死亡後即永遠斷滅),顛倒執為圓成實性。 若達唯依他起而不起增損之二執,固無妨遍計焉! 但遍計執自性即是倒執,倒執解即無所謂遍計執自性。 故所計之依他起及所執之圓成實,概唯虛妄。
二者、依他起自性:依他所起之法,則一切有漏無漏之有為法是;以相用不空而無實自體為其自性 【種子現行而生的心、心所、色法】
其所依之他,若分別言之,則眾緣是;若概括言之,則一切雜染依他起法皆依倒執起,一切清淨依他起法皆依正智起。 然倒執由迷真如、違真如故起,而正智由悟真如、順真如故起。 間接言之,則謂彼違真如之雜染法,由能迷真如之恒行無明起;彼順真如之清淨法,由所悟真如之二空真如起,亦無不可。
三者、圓成實自性:乃一切法圓滿成就真實之體,以無欠余、不變壞、離虛妄為自性者。 不變壞遮非依他起,離虛妄遮非遍計執,無欠余表是圓成實。 若依遣遍計執、斷依他起之所遣清淨、所斷清淨以言圓成實,則唯無為真如是圓成實 【《成唯識論》取此狹義定義】
若兼能遣清淨、能斷清淨以言圓成實,則亦兼攝無漏有為是圓成實【《攝大乘論》取此廣義定義】。 若唯無為是圓成實,則佛果具圓成實及淨依他之二性,或兼離執之遍計性 【「離執之遍計」表示依名言施設「假說自性」等來說法 ──唯識宗是;若攝無漏有為是圓成實,則佛果唯圓成實性──真如宗是 。 有處以真如、無為、與圓成實等量齊觀,故亦言佛果唯真如或唯無為──真如宗經論是。
依此三性以抉擇佛法藏,其略說依他起之淺相而未遣遍計執者,則人乘天乘之罪福因果教也,亦世出世五乘之共佛法也。 其依據遍計之法我執,以破除遍計之人我執(人我執依法我執而起)而棄舍依他起者,則聲聞乘之苦、集、滅、道、教也;亦出世三乘之共佛法也。 至於不共之大乘佛法,則皆圓說三性而無不周盡者也。
但其施設言教所依託、所宗尚之點,則不無偏勝於三性之一者,析之即成三類:一者,偏依託遍計執自性而施設言教者,唯破無立,以遣蕩一切遍計執盡,即得證圓成實而了依他起故。 此以十二門、中、百論為其代表,所宗尚則在一切法智都無得,即此宗所雲無得正觀,亦即摩訶般若;而其教以能起行趣證為最勝用。
二者、偏依託依他起自性而施設言教者,有破有立,以若能將一切依他起法如實明瞭者,則遍計執自遣而圓成實自證故。 此以《成唯識論》等為其代表;所宗尚則在一切法皆唯識變;而其教以能建理髮行為最勝用。
三者、偏依託圓成實自性而施設言教者,唯立無破,以開示果地證得之圓成實令起信,策發因地信及之圓成實使求證,則遍計執自然遠離而依他起自然了達故。 此以《華嚴、法華》等經,《起信、寶性》等論為其代表;所宗尚則在一切法皆即真如;而其教以能起信求證為最勝用。
此大乘三宗之宗主,基師嘗略現其說于《唯識章》曰:「攝法歸無為之主,故言一切法皆如也。 攝法歸有為之主,故言諸法皆唯識。 攝法歸簡擇之主,故言一切皆般若」(《法苑義林章》卷三)。
攝法、謂統攝法界一切法罄無不盡也。 其所宗主之點,雖或在如、或在唯識、或在般若,而由彼宗主所統攝之一切法則罄無不同,故三宗攝法莫不周盡也。
譬唯一中華民國之中央政府,或設之在北京亦統攝此全國,或設之在漢口亦統攝此全國,或設之在南京亦統攝此全國;其能統攝之中央政府設在地,雖有或北京或漢口或南京之異,其所統攝之全國則無異也。 昔嘗以此三宗判攝中國大乘八家之學,除淨律分屬各宗外,其嘉祥、慈恩、禪宗、天臺、賢首、密宗之六家,為表如下:

然此三宗雖皆統一切法無遺,其以方便施設言教,則于所托三性各有擴大縮小之異。 般若宗最擴大遍計執性而縮小余二性 ,凡名想之所及皆攝入遍計執,唯以絕言無得為依他起、圓成實故。 故此宗說三性,遍計固遍計,依他、圓成亦屬在遍計也。
唯識宗最擴大依他起性而縮小余二性,以佛果有為無漏及遍計執之所偏計者皆攝入依他起,唯以由能遍計而起之能執、所執、為遍計執,及唯以無為體為真如故。 故此宗說三性,依他固依他,遍計、圓成亦屬在依他也。
真如宗最擴大圓成實性而縮小余二性,以有為無漏及離執遍計皆攝入圓成實,複從而攝歸於真如無為之主,唯以無明雜染法為依他、遍計故。 故此宗說三性,圓成固圓成,遍計、依他亦屬在圓成也。
然此三宗,雖各有當,若從策發觀行而伏斷妄執以言之,應以般若宗為最適,譬建都要塞而便於攘外安內故
若從建立學理而印持勝解以言之,應以唯識宗為最適,譬建都中部而便於交通照應故。
若從決定信願而直趣極果以言之,應以真如宗為最適,譬建都高處而便於瞻望趨向故。
要之、于教以真如宗為最高,而教所成益每為最下,以苟非深智上根者,往往僅藉以仰信果德故。 于教以般若宗為最下,而教所成益卻為最高,以若能絕慮忘言者,必成妙觀而發真智故。 于教以唯識宗為處中,而教所成益亦為處中,以如實瞭解唯識者,雖或進未行證,而必非僅能仰信故。
由上來所說以觀之,《起信論》等與《中、百論》及《唯識論》各為一宗,而其為圓攝法界諸法之圓教則同;雖同為圓教而勝用又各有殊。 依此,于諸教法抉擇記別,可無偏蔽。 轉觀竟無居士所瑕玭《起信論》者,亦可得而論決矣。
嘗聞持賢首家言者,傳述竟無居士據《起信論》「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,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,非一非異,名阿黎耶識」一文,斥為同于數論自性與神我和合而生二十三諦之外道論;然吾未睹居士之著于文言也。
但唐以來之誤解于《起信論》者,未嘗不可以此斥之,而非《起信論》之本義有斯過咎。 《起信論》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不離心,故就心建言,實無異就一切法建言也(「一切法」取名為「心」,譬如大海整體)。 一切法共通之本體,則真如也,即所謂大乘體(譬如大海的本質是水,其性是濕性──不生不滅門之真如)。
真如體上之不可離不可滅相──真如自體相,如來藏也;換言之、即無漏種子,亦即本覺,亦即大乘相大【《攝論》、《成論》界定「真如」為圓成實性、無為法,種子是有為法】;所起現行即真如用,即能生世出世間善因果之大乘用(譬如大海經高級生物控制後出現之各形狀波浪──報化身。
其可斷可離相,則無明也──一切染法皆不覺相;換言之、即有漏種子,即違大乘體之逆相【譬如大海內之不受控制之洶湧動力】;所起現行則三細六麤等是也【大海所起之各形惡浪】。 無始攝有順真如體不可離不可滅之本覺無漏種未起現行【《攝論》稱為「非阿賴耶識」,《成論》說此無漏種「依附」阿賴耶識而存】,亦攝有違真如體可離可滅之無明有漏種恒起現行,故名阿黎耶識 ;譯者譯為生滅不生滅和合爾(《起信》生滅指有漏,不生滅指無漏有為及無為;《攝論》、《成論》生滅指依他有為、唯識相,不生滅指圓成無為、真如、唯識性)。
言依如來藏者,以如來藏是順真如體不可離滅之主【如《勝鬘》之自性清淨心】,而無明是違真如體可離可滅之客【如《勝鬘》之染汙】,故言依也。 又起信論宗在真如,從真如以起言,而此上真如門中唯以體名為真如,不可言依真如而有生滅。 譬不可言依濕性有波浪,但可言依水有波浪,故取真如體上不可離斷之本淨相,言依如來藏也【此處理論嚴謹上較困難】。
標如來藏是主,不可離滅,而應離滅可離滅之無明有漏,亦此論宗旨之所存。 譬如有一講臺于此,或言由植物成──喻唯識宗,可見其為物理學家;或言由原質成──喻真如宗,可見其為質化學家。 于此可見此論為真如宗,亦然。
真如宗以最擴大圓成實故,攝諸法歸如故,在生滅門中亦兼說于真如體不離不滅之淨相用名為真如。 以諸淨法──佛法──統名真如;而唯以諸雜染法──異生法──為遍計、依他,統名無明,或統名念;此《起信論》所以有「無明熏真如,真如熏無明」之說也【評《起信》者,說此是「籠統真如」】
無明熏真如者,無明如目病,病彼體自離病之目──如熏正智或心之自證體──,而觀────淨空之真如,有諸狂華。 依淨空實不變生狂華言,言真如不受熏;據因目病所觀故,即淨空有狂華現,亦可寄言真如受熏。 要之、其病【無明】共好目淨空【真如】相和合────而有病目空華,可以喻此所雲無明熏真如義。 真如熏無明者:以一切淨法──真如體及于真如體不可離滅之淨相淨用,皆名真如故,一切佛法皆名真如;以一切染法皆名無明故,一切眾生法皆名無明。
眾生見聞諸佛真如等流所示身言,而生起眾生信解思修真如熏無明也。 以見聞信解思修故,而自內本具之無漏智種──真如,漸漸引起能熏破于煩惱──無明,亦真如熏無明也。 唯識宗以擴大依他起故,祗以諸法之全體名真如,而真如宗時兼淨相淨用統名真如;此于真如一名所詮義有寬狹,一也。 唯識宗于熏習專以言因緣,真如宗于熏習亦兼所緣、等無間、增上之三緣以言,二也。
明此、則唯識宗正智現行唯識熏正智種子,無明現行唯熏無明種子,且不可言正智無明相熏,何況可言無明真如相熏! 而真如宗則可言無明熏真如,真如熏無明也。 二者各宗一義而說,不相為例,故不相妨。 如聞擊柝,或言木聲,或言四大種聲,均無不可。
《唯識抉擇談》中,引被《成唯識》所破之分別論與《起信論》對例者凡二條,其第二條完全牛頭不對馬嘴,茲可不論(原引文資料待查)。
其第一條,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,名為雜染,雖為小乘說假部之所計,《成唯識論》卷二,亦唯以其錯解心性本淨而破之,非並其所用教文破之也。 故曰:「然契經說心性淨者,乃至名心本淨」云云。
所本契經,《述記》謂即《勝鬘經》「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,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」等文。 解《起信論》者,複兼引《楞伽經》:如來藏是清淨相,客塵煩惱垢染不淨等文;則此固赫然契經之聖言也。 乃歐陽竟無君僅視為分別論之說,連同《起信》亦破之,抑何謬耶? 然唯識宗乃依用而顯體,故唯許心之本淨性是空理所顯真如,或心之自證體非煩惱名本淨。
若真如宗則依體而彰用故言:「以有真如法故有于無明」;「是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」──應如此斷句(此心是清淨與染汙和合),不應于自性清淨字下斷句(此心是清淨,無明是外于此心)──。 其所言之自性清淨,固指即心之真如體而亦兼指真如體不可離斷之淨相用也;此淨相用從來未起現行,故僅為無始法爾所具之無漏種子(即狹義之如來藏)。
所言從本以來自性清淨,不但言真如,而亦兼言本具無漏智種于其內。 然此心不但從本以來自性清淨,亦從本以來而有無明──此心從本以來六字,應雙貫自性清淨及而有無明讀──為無明染而有染心,則無始有漏種子恒起現行而成諸雜染法也。
雖有染心而如來藏、自性清淨心常恒不變,則雖有漏現行,而真如體及無始無漏種不以之變失也。 此在真如宗之聖教(即《勝鬘》等真常唯心系經典),無不如是說者。 故基師于《宗輪論述記》設問答雲:「有情無始有心稱本性淨,心性本無染,甯非本是聖? 答曰:有情無始心性亦複有心即染,故非是聖。 又問:有心即染,何故今言心性本淨,說染為客? 客主齊故(清淨與染汙應平等看待)。 答曰:後修道時,染乃離滅,唯性淨(所以是真實、廣義之常恒、不生滅)在,故染稱客(所以是虛妄、無常生滅)」。 據此一文,亦可見於真如體不可離不可滅之淨相淨用,得稱為主之性淨也。 此諸聖教可誹撥者,則攝一切法歸無為主之真如宗經論,應皆可誹撥之! 故今于此不得不力辨其非也。
至立種子義不立種子義,除般若宗專破計執,當然不立之外;在唯識宗以擴大依他起性故,立法爾具染淨種子;而真如宗以擴大圓成實性故,諸有漏雜染種說為不覺,或名不相應染,故曰:「不相應義者,謂即心不覺」。
諸無漏清淨種,說為本覺【正覺同修會以第八識之見分──「不可知之了」為本覺、佛性,可眼見】,或兼真如名如來藏,故曰:「二者相大,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」。 天臺宗就全體真如以言,其所謂性具,亦種子義也,其所謂事造,亦現行義也。 在真如宗宗依真如而起言說,義應然也。 此則但取義立名之不同,而非于法有所增減。
歐陽竟無君又謂《起信》不立無漏種子,于理失用義,于教失《楞伽》;以三細六麤連貫而說,于理失差別,于教違《深密》。 以《楞伽》正智、真如並談,而《起信》合為一故。 然《起信論》于正智、真如誠不定分,而有時亦不定合,如曰:「法身顯現──真如,智淳淨故──正智」。 又曰:「法身、智相之身」。 若據此必謂《起信》違《楞伽》者,亦可指唯識違《楞伽》! 以五法中之
分別 ──識、與正智並談,乃唯識則唯分別故;且亦可曰唯識于理失淨用也! 彼既不然,此何雲爾? 至起信之三細六麤,古來解者誠多未善,嘗察起信全文,為表如下:



觀此、可知並非豎說八識,不違《深密》平說八識,亦不違差別也。
至於《掌珍論》偈與《楞嚴》一偈同,吾初閱藏時亦曾疑及之。 但清辨、護法于此偈雖未標明聖言,然亦未嘗標明其非聖言;而《楞嚴》屬密部之經,奘師所傳鮮及密宗,故皆不足致疑。 而此一偈,依般若宗攝一切法歸簡擇主以擴充遍計執言之,有無為皆遍計所執境故,一切空故,亦無何過。 護法等各據一宗以相辨,亦藉之以極顯自宗之義而已。
其十談中,余說大都契同,間有一二處亦可以前文會之,故不復一一。 比年游目佛法藏者日多,往往因智起愚,自生顛倒分別以蔽其明! 蓋其心習側重於是,即落窠臼,執此為是,斥余為非,不能砉然四解,說法無礙! 得吾說以通之,庶幾裂疑網于重重。
(見海刊三卷十二期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